联系人:李养坤
手 机:13963727872
电 话:13963715833
电 邮:sdzdsc@126.com
Q Q:1586247999
地 址: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开发区石雕艺术城
须弥座,也被称作为金刚座,也有须弥坛的叫法。
我们经常看到的石雕佛像、石雕观音的底座,就是须弥座。佛像等为什么都要以须弥座为底座呢?根据古代印度的说法,世界的中心在须弥山,以须弥山作为底座,彰显出神佛的伟大。须弥座可以分为纯石材制作的须弥座和浮雕须弥座两种。纯石材雕刻的须弥座比较适合用作小型佛像、观音像的底座,一般为圆形的造型。在寺庙、大雄宝殿内的佛像一般都比较大,台基也就变得非常大,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会先用砖筑成台基,然后用石材制作的须弥座构件在台基的四面进行干挂,这种须弥座的上下层多为莲花瓣的造型,中间浮雕的一层向里收进,辅以吉祥图案如花草、瑞兽等浮雕工艺。整体造型大多为方形,效果大气,衬托佛像的庄严气势。
石雕须弥座一般使用汉白玉、青石两种石材制作。汉白玉须弥座外观洁白,使佛像显得庄严肃穆。青石须弥座看起来十分特别,给人比较古朴的感觉。两种石材都是制作须弥座以及塑造佛像的好石材,具体使用哪种还要看您的喜好。
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本文版权:正点石雕(http://www.sdzdsd.com)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