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最新资讯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李养坤

手 机:13963727872

电 话:13963715833

电 邮:sdzdsc@126.com

Q Q:1586247999

地 址: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开发区石雕艺术城

寺庙_寺院石雕建筑解说

寺庙_寺院石雕建筑解说

[ 发布日期:2014-07-12 11:24:55 浏览量:0 文章来源:http://www.sdzdsd.com ]

寺庙,有大有小,有公庙有私坛,名称包含宫、殿、庙、祠、坛、堂、寺、精舍、庵、岩、居、院、场、苑、洞、昔等。就传统民间信仰寺庙言,其形制大抵可分为「闽南式」建筑与「北方式」建筑两种;格局上也可分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大型庙宇则有三进或四进之规模。「北方式」建筑简单与稳重,装饰性的东西相当少见,其屋顶则以琉璃瓦盖成。「闽南式」建筑特重装饰,屋顶西施脊外,甚至脊上加脊,以剪黏方式装饰如龙凤图案或福禄寿三仙、双龙拜塔、双龙抢珠等,除有华丽庄严特色外,更有辟邪祈福的功能。如福建安溪市蓬莱镇清水严祖师庙就以「帝」字形结构布局,及99间的建筑规模。
地理风水:
堪舆观念,认为地有地气,水有水气,人有人气,气旺则生气蓬勃,因此造屋建庙都会考察山川形势及方位,以寻求气之所在及藏得住气的地点,以决定建筑之坐落及朝向。
山 门:
「山门」是进出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为三解脱门,由于佛寺皆在山中,三解脱门逐渐被衍称为进出寺庙的第一道门─「山门」。前言「山门」名符其实,在进庙之前山入口,近年土地取得不易,「山门」渐指庙宇埕前的第一道门,亦有仅称「牌楼」。由于是寺庙的门面,为吸引善信山门的建筑,往往选在重要路口,建筑通常朝规模庞大、美轮美奂来设计建筑。


三川门:
寺庙主体的第一栋建筑物,称为「三川门」,出入口越多代表神格越高,民间谓帝后级可开五门,将帅王爷开三门。不论是开三门或五门,此中间主要的出入口称为「三川门」或「五门」或「中门」;后来民间遂将此栋建筑物,皆泛称为「三川门」。「川」为穿之别字,是穿过三个门之义,此门为寺庙最重要的门,装饰自然繁複豪华,可看性极高。
拜殿:
正殿之前的建物,善信于此处摆设祭品祀神,故称为「拜殿」;拜殿有与正殿相连,亦有隔天井与正殿相对,有者三川殿即是拜殿。
龙虎门:
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其三川殿的两侧建有二厅,左厅为青龙厅,门称「龙门」;右厅为白虎厅,门称「虎门」(以庙前方为向,庙左称左面;民间贴门联亦同,左联为上联)。传统风水观念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说,进入寺庙,通常由龙门进虎门出,如此出入有序。龙门壁上刻有龙像,龙头朝庙内,虎门壁则刻有虎头朝外之图像。
御路:
三川殿门前或正殿前,左右两阶梯间,有面雕成腾龙或龙头状的石板座,称为「御路」。古代封建制度下,此「御路」仅皇帝方能通行其上,一般人或轿夫则自东西两阶拾级而上。目前「御路」已无此功能,若为立体镂刻者,皆以铁条封住防护,仅存装饰功能。

天 井:
拜殿与正殿间的露天空间,称为「天井」,用来区隔两殿与增加採光之用。
正 殿:
若以拜殿(三川殿)为第一殿,通常第二殿则为「正殿」所在。「正殿」亦称「正身」,是供奉主神之所,台基以「正殿」为最高,是寺庙的精华区。登入「正殿」的台阶数,按制以九的倍数行之,一般皆建置九阶。
后 殿:
「正殿」后方的建物称为「后殿」,所奉祀的神明不一定和主神相关,神格也难分高低,其重要性往往不如「正殿」,善信于「正殿」仅能祈神,若要求神明解决疑难、改运、落地府等,则须于后殿行之。
钟鼓楼:
钟鼓楼通常建于前殿与正殿间,左钟右鼓,用以迎神、送驾。
厢 房:
正殿两侧并与之成垂直排列之建物称为「厢房」,位于左侧称左厢,右侧称右厢。若主体建物坐北朝南者,其左厢又称东厢,右厢称西厢。厢房亦称为「护龙」,若为L型者,称此厢房形制为「单伸手」或「一条龙」;一般寺庙建筑之厢房,通常作为办公、接待处所,若无独立香客楼,则以厢房或其楼上作为香客房。
屋 顶:
庙顶形式约可分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六式;前后左右成四坡之屋顶是为「庑殿」,是等级最高者;「悬山」又称「挑山」,乃前后成两坡而桁檩突出于山牆外之屋顶称之;外型与「悬山」相似,但侧面与山牆密接,称为「硬山」;上半部为悬山或硬山而下半部为庑殿,称为「歇山」,等级仅次于庑殿;所有屋坡集聚于中央最高点(宝顶)之屋顶,称「攒尖」;外型与硬山、悬山相似,但无正脊之屋顶者,是为「卷棚」。
屋脊:
常见的屋脊有实心方形的小脊、高厚工字形的大脊与西施脊三类;屋脊的变化,以收尾方式来讲,有「燕尾」与「马背」两类。「燕尾脊」取燕子尾巴之形称之;「马背」特徵为正脊与垂脊衔接处成鼓状凸起,可分成方、锐、曲、直、圆五形。
门神:
门上绘有门神,以卫家宅安宁,若保存得宜,常是画师技艺展现的纪实。台湾寺庙的门神有:秦叔宝与尉迟恭、鬱垒与神荼、二十四节气、三十六官将、伽蓝护法、四大天王(风─持长剑的《南方增长天王》、调─抱琵琶的《西方广目天王》、雨─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顺─持铜环的《东方持国天王》)等等。


藻井:
「藻井」是种斗上有供,供上有斗之多层斗供组装而成,早期为天窗支撑用,今皆为装饰功能。
门枕石与门鼓:
「门鼓」俗称「抱鼓石」,是为门枕石的一种。木板门面之报框前,用来稳固门面之石块称为「门枕石」。早期形如古代之枕头,后渐有图雕,近期建物门框前之装饰石狮亦为「门枕石」之一种,已无实际功能。


门钉:
「门钉」的原始功能为遮掩门板上的钉头,后渐演变为有象徵意义的装饰品。清代主要宫殿正门为垂直、水平各九路共八十一颗,次要宫殿为七路共四十九颗,近人门钉不仅错开排列,甚至数目多达一百零八颗以上。
石狮:
庙中石狮一则作为门鼓,一则置于三川门外,左雄右雌成对设置,通常雄狮开口含石珠,脚踩绣球或金钱;母狮闭口,前足逗小狮。


龙柱:
寺庙建物内满佈木、石柱,其形有几何、雕花、花鸟、蝙蝠及龙柱,尤以龙柱最常见。早期龙柱线条粗犷、造形雄伟,龙侧多以云朵搭配。中期龙柱造形矫健,线条则流畅明快,龙侧配以蝙蝠、仙鹤。近期则拜机械操作之便,多立体镂空,四周满佈人物战马或鸟兽虫鱼,或多龙蟠柱,由于较为脆弱,多以铁栏杆护之,艺术水准明显降低。


屋架:
建物构架,其组成由垂直的柱,平行于进身的梁﹝通﹞,平行于面阔之枋﹝寿梁、楣、桁﹞与斗供、挑、垂花﹝吊桶﹞等各辅助性质的小构件总成。此梁柱架构的组成方式有穿斗式、抬梁式、叠斗式等,其中以叠斗式装饰物件最多也最华丽。
庙墙:
建物中的墙有山墙、廊墙、槛墙、隔断墙等数种,以一完整墙面简述;墙身由若干隔断面组成,此隔断片以「堵」称之,名为柜台脚、裙堵、腰堵、身堵、顶堵、水车堵等,最多甚至可为七、八堵,堵面有以土、砖、石、木、竹为材,雕以花草、灵兽、人物、历史演义等图案,依材料与面积,或线条或浮雕、透雕为之。


山牆:
欣赏庙宇之美,山牆自远处即可觉其特有之处。山牆及建物之侧牆,本省常见者有硬山、悬山、歇山式三种,有高有低、可大可小,高低起伏间,节奏感甚为迷人。
员光:
步通下之雕花板,为「枋」之一种,称为「员光」。
斗供:
一般寺庙建物之「藻井」,常佈满交互叠架之斗形及弓形组件称之。另亦常见于寿梁与桁条间、通梁与桁条间、门楣与桁条间、梁枋与天天花间、寿梁与挑簷桁间、屋顶桁条下等。
垂花:
另称「吊桶」,上段为斗形,中段为圆筒形,下段雕成莲花、花篮或绣球等形式。
竖材:
垂花外缘之榫眼接缝处,匠师通常以仙人仙女或猛虎等木雕遮掩之,称「竖材」。
雀替:
梁柱或垂花与寿梁交角上之木构件,系用来防范位移者,称「插角」或「托木」,通常以龙、凤、鳌鱼、花鸟等形式表现。
铺面:
传统铺面,亦充满著人文气息,其砌法均有其含意,如人、丁合用,代表人丁旺盛之意。传统铺面以三合土、石板条、砖为主,砖有素面及釉面两种,形状有方形、正六角形、长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近来藉机械或贸易之便,常使用美观华丽之大理石、红宝石、玫瑰红之花岗石等坚硬高级石材。
石雕:
石雕是寺庙装饰的大宗,举凡石狮、门鼓、龙柱、御路、壁堵、台基、石础等是。石雕有浅雕、浮雕、六面雕及透空雕等,表现出花鸟人物线条或叙述历史故事等。
木雕:
寺庙建筑中,木雕的表现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如梁柱、雀替、花篮吊桶、门窗、神案、供桌、围栏、神龛等皆是,以浅雕、浮雕、缕空雕来表现,民众欣赏寺庙木构,经常会发现各种绝妙的技艺与艺师们的巧思。
交趾陶:
交趾陶是以窑温八百度之低温烧製(一般过千度)的陶艺品,表现出多彩多姿、鲜豔脱俗的独到色彩。此种技巧通常表现于山牆、博脊、屋椽、墀头以及庙内牆壁,题材大多取自演义小说、神仙人物、或四灵四兽。由于每位艺师表现风格不同,其愈加显现出交趾陶的多样化。
剪黏:
剪黏大多使用于闽南式建筑的屋顶上,如西施脊、燕尾等。剪黏系利用各种不同颜色与弧度的瓷片、琉璃片、塑胶片,以石棉和糖水等调製成黏剂,黏贴在已塑形完成的造型上,完成以后便成一尊尊精妙豔丽的花鸟人物或飞禽走兽。
泥塑:
传统泥塑以石灰、红糖、糯米、海菜粉等为材料,塑成大型壁饰、神明等,再涂上鲜豔色彩,此种特殊灰泥表面上漆完工后,若不仔细辨认,常被误为交趾陶作品。近年改用水泥为材,更有以塑钢等化学成分材料塑型,由于施工简便、完工快速,虽价廉却有品质拙劣的缺点。
彩 绘:彩绘犹如后天的化粧,除有美化的功能,更有保护材质的作用。寺庙彩绘使用于门神、楹联、牆壁、梁柱、门窗等。装饰的彩绘,大致可分为平涂、擂金、描金、水墨等方式,题材包括神仙人物、花鸟走兽、山水风景、历史故事等。除彩绘之外,有者会以大型书法写上忠孝节义之类文字。
本文版权:正点石雕(http://www.sdzdsd.com)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