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最新资讯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李养坤

手 机:13963727872

电 话:13963715833

电 邮:sdzdsc@126.com

Q Q:1586247999

地 址: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开发区石雕艺术城

民间石狮子的造型风格与工艺制作

民间石狮子的造型风格与工艺制作

[ 发布日期:2014-05-22 12:48:47 浏览量:0 文章来源:http://www.sdzdsd.com ]

    石狮在民间又称“石狮子”,是以材料分类的美术品种,以大理石、青石、汉白玉、砂石、滑石等为材料,以圆雕为主要造型手法。石狮子按不同的应用范围可分为建筑构件石狮、建筑小品石狮与陈设用品石狮三大类。其广泛应用于民间石雕中。

一、民间石狮历史源流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据《三辅黄图卷三》记载西汉长安城内皇家园囿内豢养有狮子。狮子的形象在三国孟康注《汉书》得到描述:“狮子的似虎,正黄,尾端茸毛大如斗”。将狮子雕刻成图像始于东汉,自此,狮子形象开始出现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并大放异彩。(1)

    早期狮子形象与虎、辟邪、天禄、麒麟等瑞兽近似。汉代石狮似虎,造型粗犷;多呈疾步行走状,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石狮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装饰手法多样,以圆雕、浮雕及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鬣毛、颌须及身躯上的卷云纹、火焰纹等。山东嘉祥武氏祠前东汉石狮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石狮。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东汉石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阔步,庄严威武,矫健刚劲,敦厚沉实,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狮子的形象得到广泛的宣扬。传说狮能“食虎豹”,为“百兽之王”,佛教故事中还说:佛所坐为狮子座,佛的坐塌为狮子床,佛为人中狮子,狮子成为护法瑞兽。这个时期石狮雕刻的代表作是江苏南京一带的南朝帝王陵墓石狮。造型多为仰首,作迈步前进状。形体硕大,体态凝重,气势恢宏。风格圆浑俊美,形态豪放飞动,装饰华美。

    同期的北朝,石狮的形象多出现在佛窟浮雕装饰中,麦积山石窟中第133窟西魏造像碑上的“神王踏狮”浮雕是典型代表。北朝圆雕石狮体量较小,造型写实,西域风格较浓。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瑞兽的狮子形象,立式造型逐渐向蹲式造型转化。

    唐代陵墓神道格局样式确定,蹲狮造型逐渐定型化。在神道雕刻中遗存有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乾

陵石狮最具代表。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的梁山,陵山的四面均置石狮,高度均在3米以上,多呈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乾陵石狮形象鲜明而强烈,体魄雄伟,气势非凡,寓写实于装饰,有很强的建筑感、重量感。乾陵石狮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

    宋代石狮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陵墓石狮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石窟、寺观、祠庙、住宅、园林中也出现很多石狮雕刻。宋、元时期石狮较之唐代石狮,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纯熟,装饰意趣更加浓厚。如石狮身上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须弥座装饰也繁缛起来。

明清时期,陵墓、佛窟雕塑已经逐渐衰落,民间雕塑逐渐成为传统雕塑的主体。其石狮雕刻的特点是:明清石狮雕刻同民间建筑紧密结合,广泛应用在祠堂、会馆、民居、桥梁、牌楼、戏楼等民间建筑中。明清石狮雕刻的总体风貌是: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动感较强,形态多变,装饰华丽而繁缛。在民间一些小型石狮雕刻中,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淳朴的民间风格,这种小型石狮一般应用于建筑的部件上,如山东单县城内的张家牌楼因雕有大小石狮百个,又称“百狮坊”;也被用作器物、室内陈设、摆件等;还有当作玩具或是某种特定民俗活动的器物。如流行于晋陕黄河流域的拴娃石狮与关中地区的拴马桩石狮,它们是小型石狮的代表,呈现出黄土高原特有的稚拙、纯真的民间风貌。

    明清时期,狮子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传统狮子形象上升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在民间文化中,狮子几乎成为祥禽瑞兽的代名词。狮子艺术从佛龛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为各民族大众所喜闻乐见。太狮少狮、狮子滚绣球、狮童进门、回回耍狮子等具有象征寓意题材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品类中;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石、柱柮以及桥梁、栏杆、屋顶、影壁上无处不见狮子的形象;还有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狮子舞,儿童的狮头帽、狮头鞋等等。

民国时期民间石狮雕刻风格基本是明清时期的延续。西洋风格也时有表现。

二、民间石狮的应用类型与寓意内涵

    民间石狮雕刻主要应用于民间建筑中。按不同的应用范围可分为建筑构件石狮、建筑小品石狮与陈设用品石狮三大类。

其中,建筑部件类有门狮、门枕石狮、望柱石狮、柱础石狮等;建筑小品类有牌坊石狮、拴马桩石狮、镇宅石狮等。陈设和用具类,如摆件石狮、拴娃石狮、压石石狮等。

    门狮,雄狮在左,雌狮居右。雄师的右爪下踩着象征财富、权利的绣球。雌狮的左爪下雕有幼狮,取“太师少保”、子嗣昌盛、世代高官之意。狮子和绣球是两个表示生殖崇拜含义的符号,它们的组合有生命、生殖的寓意;门狮头上的鬣毛多雕成“螺髻”,而螺髻数量的多少是有讲究的,不可随意

雕凿。一品官员的门狮头上可以雕十三个螺髻,曰“十三太保”狮。一品以下,每低一级,狮头螺髻要减一个。七品以下,门前不能设置门狮,否则被认为僭越规制,所以民间受这种封建等级规制约束,即便是富贾商户,门前通常都不设门狮,而设门枕石,以示区别。门狮造型承袭唐宋陵墓蹲狮形制,侧面呈三角形,上为圆雕蹲狮,下为须弥座,须弥座四周装饰各种吉祥花草图案。其高度随建筑的等级而定。宗祠、寺庙、衙门门狮高度在150-200厘米,王府、园林、宫殿门狮高度在200厘米以上。

    门枕石又称门墩,属于民居的一种建筑构件。在苏州地区又称“砷石”。门枕石位于民居宅院大门两侧的下方,门枕石的外延部分称抱鼓石。门内部分是安置门扇转轴的带凹槽(海窝)的枕石。门枕石的主要功用是承托门扇和插门槛,抱鼓石则为外延的装饰部位,常在此处采用圆雕和浮雕等手法进行装饰。 

    北京门枕石分为圆鼓形与立方形两种,鼓上方或门墩上方多装饰兽面或小型趴狮,石狮体积一般较小,形制自成定式,风格特别。北京官宦人家可采用圆鼓形门枕石,高度在100厘米以内,鼓面的装饰题材多为各种吉祥图案,如狮子戏绣球、麟吐玉书等;方形门墩的装饰部位通常在箱式须弥座的正面与侧面。

    而北方其他地区及南方地区的方形门墩,则直接在须弥座上作圆雕蹬狮,蹬狮的高度约占门墩高度的1∕2以上。如山西地区门墩,通高40-60厘米左右,蹲狮高在40厘米左右。石材多采用青石,石狮造型写实,体型矫健,色彩黝黑,雕刻精细,有青铜般的重量感。江南地区抱鼓石,多用于祠堂、大宅门等,形高体薄,石鼓不作雕饰,光洁如镜。其高度在150厘米左右。

    全国南北广大地区的方形门墩为何与北京门墩截然不同?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由于门狮在民间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民间不得僭越规制,而山高皇帝远,各地工匠们将门狮降级演变为蹲狮形的门墩,照样起到了镇宅辟邪的功用。与“龙生九子”的来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栏杆柱头又称望柱,属于桥梁的构件之一。在南方宗祠寺庙建筑的祖堂,常有地坪高出的情况,出于安全的需要,也设置栏杆。栏杆望柱形制近似民间拴马桩造型,柱头多为各种圆雕动物、人物、花卉、植物等造型。动物题材中以石狮居多,石狮的造型风格仍可分为南狮与北狮,因地域的不同,望柱石狮形态千变万化。如本书所刊北京卢沟桥石狮、山西解州关帝庙望柱石狮、扬州瘦西湖望柱石狮呈现出截然不同地域风格。卢沟桥石狮气宇轩昂,关帝庙石狮身形矫健,瘦西湖石狮稚拙可爱。

    拴马桩又称石桩、望桩,流行于陕西关中、晋南与陇东地区,属于农村民居的小品雕刻,型制较大的石桩又称望桩,“望”者“望族”,石桩既具有表征门第,光前裕后,镇宅辟邪的功用,又有实用功能。据考证,它是由华表、门狮降级演变转向民间而成的标志性建筑小品。拴马桩由桩首、桩颈、与桩身三部分组成,通高240-290厘米,地面高度180-230厘米,高大的望桩则在300厘米以上。桩首多作圆 雕,高度在30-65厘米之间,圆雕造型多作动物、动物与人物组合或花卉等。桩颈是桩首与桩身的联结部分桩首为动物、人物的石桩,桩颈多为二层,上层一般作成鼓、方台、阁几;下层为浮雕,四角处多雕成垂穗,鼓、方台的造型汲取了石柱础的形制,阁几的造型采用了家具的做法;桩身为方柱形,四面以横格或席纹凿平。桩首题材以蹲狮、猴或胡人驭狮居多。(2)

    拴娃石是流行于陕西、山西黄河流域的小型石雕。拴娃石上多雕刻狮子,是典型的具有辟邪功能的吉祥物。材质以当地盛产的青石、砂石、软石为主,;呈青、的蓝、黄绿、褐红等色泽。最小仅两三厘米,最高30厘米左右。拴娃石常放置于炕头,专门“照看”未满12周岁的孩子。传说在民间有一个叫贪甲子的女人,专门抱未满12周岁的小的不全之魂支阴间地府给恶鬼吃。为此,当孩子出生100天后,人们要采取趋吉辟凶的方法,保佑孩子渡过难关,最灵验的办法是:刻一个石狮子,用红绳将孩子与狮子拴在一起,从此,狮子成为了孩子的保护神,不会再受到妖魔的侵害。当然,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将孩子日夜与石狮子拴在一起,这仅仅是一种象征寓意。当然,很小的石狮子则可以长期拴在孩子腰间。拴娃石真正的实际功用是防止孩子从炕头掉下来。当孩子满12周岁时,全家人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正式将孩子从狮子身边解开,将红绳解下来系在孩子腰间,作为护身符。孩子健康地长大了,石狮子又会去重复同样的使命。因此,炕头狮成为家中的灵物和保护神。炕头狮塑造风格淳朴、率真,造型极富形式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情与地域特色。炕头狮形象刻画常采用拟人化手法,形态时而像长寿的寿星,时而像顽皮的幼童或憨态的布老虎,时而又似可爱的小猪、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富于生活情趣。(3)

三、民间石狮的造型风格与工艺制作

    如前所述,狮子这一外来之物,由于佛教的盛行,狮子形象得到广泛的宣扬。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狮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的审美观念已从最初单纯的宗教内涵逐渐外延为乡俗民情的载体,狮子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一种主要的吉祥瑞兽,成为人们辟邪趋吉的首选吉祥物。

    民间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民间工艺造型必然走向格式化、程式化与规范化的普遍采用。在形象刻画和材料制作技法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与工艺体系,沿袭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石狮雕刻也不例外,其造型风格同样表现出民间美术创作过程的程式化趋向。但这种程式化趋向,并不影响地域性、民族性风格的不同体现,各地区、各民族石狮造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

    石狮的造型风格,大致可分为北狮与南狮。北狮以河北曲阳石狮为代表,曲阳当地盛产纯白色大理石,石雕历史悠乆,明清两代故宫及京城的主要建筑石雕,多为曲阳石雕艺人所承建。曲阳石狮子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制呈格式化趋向,造型已成定式,其风格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长江以

北以及西北、西南广大地区的石狮造型。这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多是古代王朝建都的地方,石狮雕刻常常需要表现威严肃穆的气氛,这种要求也逐渐影响了民间石狮造型。北狮造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强调躯体与四肢肌肉的起伏与强健有力,塑造出石狮的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北狮用材多为青石、大理石、沙岩等。其雕刻技法洗炼纯熟,雕刻风格粗犷、大气。彩带、绣球、铃铛等装饰物一般不作夸张塑造。

    南狮以惠安石狮子最著名,特点是在石狮子嘴里镂雕出一颗转动自如的石珠。惠安石狮造型风格流行于长江以南的江苏南部、浙江及闽粤地区。南狮用材以青石为主。其雕刻工艺细腻精湛,四肢纤细通透,动态富于变化,造型华丽精巧,富于生活情趣。南狮常常着意刻画狮子身上的彩带、铃铛及绣球和其他饰品,从而加强了石狮造型的华美和典雅。

黄河流域一带的晋陕地区,民间流行的拴娃石、拴马桩等石狮雕刻,其造型风格仍然以北狮造型为基础,雄伟敦厚,纯朴率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造型风格,前面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石狮造型也属北狮风格,但在塑造的气势与力度等方面逊于曲阳石狮,其中常以涂料彩绘的装饰方法,是其特色,由于川西石狮用材多为砂石,其功用可能是为了防止潮气腐蚀。川西石狮子中塑造较为成功的品种是柱础石狮,如成都青羊宫正殿彩绘石狮柱础与异兽柱础,造型与装饰手法别具一格。

在石狮制作过程中,艺人总结了不少创作的经验,并以口诀的形式记录和流传下来。“十斤狮身九斤头,剩下一斤尽骨头”强调的是石狮造型的形体比例;“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双眼睛一张口”点明了石狮头部应突出和夸张的重点部位;“巡山狮子要凶,拴娃狮子要喜”,说明了在刻画不同身份石狮中应注意的表情。这些造型口诀,由民间工匠口传身授、世代相袭,造成了石狮造型方法的共同性和趋同性,形成了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石狮形象。